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周绍军:定要青山变金山 誓为扶贫添点绿

    信息发布者:TPC太平村
    2018-05-24 09:55:57    来源:石阡党建   转载

    定要青山变金山  誓为扶贫添点绿

    ——贵州省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


      深处武陵山腹地的贵州省石阡县大屯村,一年四季都展现出绿意盎然的姿态。以大屯村为中心的万亩苔茶基地,每天容纳近1000人务工,家家都靠茶叶端上了“铁饭碗”。还在2015年,山上这些都是大屯村群众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。

      周绍军,曾经带着致富的梦想远赴浙江,成为80年代支援东部发展大军中的一员。在成功走上事业的巅峰时刻,却毅然选择回到大屯村,带领群众种茶致富。“看见外面发展这么这么快,就下定决心要让家乡变好!”周绍军说:“我从小穷怕了,是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结的婚,觉得自己有义务让家乡富裕起来,报答他们。”

    不忘初心,放弃10万收入回乡创业

      1998年,在东部城市建设的黄金时期,周绍军在浙江包过工程,当过老板,在大屯村群众的眼中,周绍军一定像其他外出当老板的人,会把家安在大城市。令人没有想到的是,就在这一年,周绍军带着妻子回到了大屯村。

      “人家山清水秀照样能发财,我们条件更好,为什么就不能致富?”回到家乡,周绍军并没有像其他“衣锦还乡”的老板一样,忙着买房子,做生意,而是个人出资10万元投入到村里小学建设。“产业要健康,首先要让思想健康起来,让孩子读书,我们的产业才能够一直抓下去。” 那年,周绍军一共劝导了3名辍学儿童重拾学业。此时的周绍军坚信,只有把产业抓起来,才能让子子孙孙都吃穿不愁。

      “那几年县城的地基很便宜,很多人都动员他买上五六块,把房子修上就足够一辈子吃喝了,他就是不干,要回老家,住的房子也不修,先去承包修村里的路,亏本了还高兴。”妻子张金琴回想起周绍军回家后的“冲动”,现在都有些委屈。

      “他和我说过,自家小时候条件差,现在生活好一点了,就想帮着大家把日子过好。”当时的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强仁虎表示,凭着周绍军的这种精神,村两委排除杂音,让他进入了村干部的队伍,而刚当选村委会副主任的周绍军,日日夜夜都奔跑在群众家里和产业现场,两年下来就晒成个黑碳头。在全村党员和群众的支持下,2006年,周绍军被全村50名党员一致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。

    精准定产,锲而不舍铸造绿色饭碗

      在贵州,石阡苔茶是地标性生态产品,茶市场供不应求,附加值高于其他产业。大屯村有一片400亩的老茶园传了几代人,但由于茶叶见效慢,管护费时间,慢慢荒废了下来。全村几代人守着2836亩耕地,今天种红薯,明天种包谷,过着“红薯管饱,包谷喂猪,青年打工”的日子。

      “茶叶前三年管好,可以在今后60年一直有收益,再管护一下,又可以保证下个60年有钱赚。”凭着在浙江打工的经历,周绍军又上门求访了许多专家,下定决心把茶产业定位大屯村的“子孙产业”,打破了如何带领群众致富的心结。

      有了决心,更要齐心。如何带动大家一起抓产业,是周绍军面临的第一道坎。初到村民柴家羽家做工作被泼了一盆冷水后,周绍军发现,必须先把党员的思想扭过来。

      76岁的强仁虎万万没想到,周绍军要种茶,第一个拿自己开了“刀”。“他和我说,老支书要带头支持工作,其他人才信服。那天晚上估计说了1多小时,我才同意不种水稻改种茶。”强仁虎回忆时都翘起大拇指。

      77岁的老党员周绍智最初也不理解种茶除了喝,哪能赚钱?在多次被周绍军上门“游说”后,也种了3亩茶叶。随后,全村50名党员周绍军一家一家走访,最终,全部都愿意种茶,而且其中的43名党员还成了种茶能手,43名熟悉茶叶种植、管护、加工和销售,成了大屯村茶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。

      “党支部是大屯村的当家人,既要让大家会吃饭,更要让大家把饭碗端稳。在种茶致富的路上不会丢下一个人。”周绍军说,现在全村890户家家都种上了茶叶,总计面积2230亩,实现了户均2亩茶。

      砥砺前行,全力惠及整村永不返贫

      发展茶产业之初,群众和党员不支持的原因在于,迟迟看不见茶产业的效益。早在2012年时,大屯村连同周边7个村的万亩茶园都只靠种茶卖茶青获取收入,所有采摘的茶青不是买到周边县就是卖给福建老板。“只卖茶青,乡亲们还是富不起来。”周绍军同村两委一合计,决心村里面自己组建合作社,加工茶叶。

      2016年,周绍军会同几个村干部成立了兆豐茶叶专业合作社,自己出资购买了茶叶加工设备,形成了大屯村第一条名优茶加工流水线。

      “当时最担心福建老板的加工厂设备好一些,我们竞争不过。”村监委会主任李铭对自己的顾虑说得很直接,但村里自己的加工厂,群众都很支持,很快,福建老板的加工厂因为茶青交易价格低,没有群众卖茶青,只得转产到其他地方。


      虽然竞争压力减少了,但如何见到效益,让群众都有信心,这是周绍军另一个难题。经过长时间的思考,他决定从技术上进行一次突破。软磨硬泡地聘请到贵州省高级茶艺师毛万彬为茶叶指导顾问,还争取到贵州大学、贵州省茶科所的帮助,在管理、加工技术上给予大量支持,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宝安茶叶基地也落实大屯,大屯的茶产业慢慢步入了快车道,产品品种从1种增加至6种,成功通过QS认证,获SGS认证467项指标,极大地提升了产品附加值。茶产品成功进入北京、上海、重庆、广东、浙江、河北等省地市场,先后2次参加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的全国名优茶推介会,通过外贸企业转销,进入德国、日本、摩洛哥等国际市场。

      产业见到效益,周绍军又作出让人无法理解的决定:把家搬到加工厂!在厂外搭一个彩钢棚,夫妻两人整天与茶为伍。被这队夫妻影响,越来越多的家庭都积极参与茶产业发展,有的还把自己在外打工的孩子都叫回来种茶。“我在广东打工10多年,今年回来种了12亩茶。”村民蔡邦文表示,通过发展产业,村里的交通和日常生活越来越方便了,只要跟着党员们干,肯定能致富,也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。

      

         因涉及敏感词汇,本文与原文略有删减!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